跨界培养 智创赋能:非遗专业开展创客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在石雕名专业建设中,学校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在常规教学中引入“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根据学生创业能力与意愿的不同,探索建立了多渠道、分层创客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成效
(一)形成了人人“创客”的积极氛围
一方面通过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创造过程”,从单纯的“科技认知”层面深入到“应用科技”、“动手制作科技产品”的层面,创意金点子、创客马拉松、技能节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动手制作、创新创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解创客教育,让创客文化、创客精神、创客的技术手段更好地融入专业教育,使得“动手发明、制作一个科技产品”更为容易和更加专业,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行动力,形成人人争当“创客”的创新创业氛围。《一起来学物联网》上线MOOC平台后,就吸引了1497余人参与注册学习,社会反响积极,效果良好。辐射中小学开展了智能化职业体验项目、职业启蒙、研学游学等活动,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推广创客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形成了“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围绕创客导师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云平台建设、线下物理空间环境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建设,构建起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通过STEAM云中心和线下物理空间整合企业家、产品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投资人、政府、社会创客空间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就业生态、创新生态、创业生态的支持系统,包括课程、活动、竞赛、产教融合、创业孵化、资本对接、社会服务的支撑服务平台,涵盖工程、科学、艺术、人文等领域,支持创客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创客化、系统性创新思维训练、创意原型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等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意实现服务,“让学生成为梦想的实现家”。三年来,多名学生在浙江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创客大赛中表现优异,荣获省级一二等奖。
-
形成了较具社会影响力的创客教学模式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实验室投入位列全市前列,设施条件先进、完善,实现了辐射所有适龄学生,辐射海外侨胞,为中小学职业体验、研学、游学提供条件,目前已经是浙江省劳动教育基地,打造培养了一批创造力、执行力强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智慧支撑。
学校的创客教学模式、精准的评价体系引起省教育厅及中科院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20年《跨学科创客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室》入选丽水市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青田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浪网等媒体均对我校双创教育经验进行了报道,丽水市、浙江省相关活动落地我校,并吸引了温州、绍兴、宁波、杭州、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兄弟院校前来参观交流,为接下来更加深入推动双创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措施
(一)现实+互联网,打造平台型创客空间
学校于2018年投入300多万元搭建了一个集创新开放实验室、创新社团活动室、创新图书馆、创新教育理念展示窗口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型创客空间。同时,根据我校专业发展特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石雕产业、石雕专业为基础建设VR“中国石雕网络博物馆”,线上线下相融合,利用AR技术可以把破坏、残缺的石雕工艺品,通过3D模型融合到现实中,提高学生学习石雕技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习趣味性。
(二)智能+模块,构建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为促进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了23门创客创新创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融创模块、拓展模块,倡导跨学科课程统整,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并以编程思维培养为核心开展创客通识课程,服务全校师生。目前,创新创业专任教师18人,其中有创新创业经历15人,外聘教师10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热情极高,通识课程、拓展课程、创新业课程参与率达到了97%以上。
(三)思维+问题解决,形成“做中学”创客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式学习理念为核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场景中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教师以《物联网课程教师授课成果评测表》为导向指导学生自己设计项目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着力训练学生的分享、协作、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玩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使学生真正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经验
(一)创客教育需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引领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学校探索将部分专业课(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课程)与创新课程有机结合,制定“专业+创业”课程表,使学生在基本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创新项目课程进行思维训练,以达到高效培养潜在创客、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传统工艺需要传承显性化
“互联网+创客”形式将隐性的、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转化为可读可学可操作的显性知识,突破传统工艺教学瓶颈。一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师生共同编制国内首册“石雕大师的工艺图谱”,实现经验型技艺的可视化;二是建设“中国石雕网络博物馆”,集石雕工艺VR体验、石雕工艺学习资料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技艺传承的数字化、现代化。
(三)体验式教学是适合非遗传承教学的有效手段
创客空间内设立3D打印技术区、电商服务区、产品创意区等功能区块,用塑料、纸壳等现代化素材,呈现石雕工艺作品。同时,创客空间与社团活动相结合,采取“半主题教学法”,与现代学徒制的典型工作相结合,引入CDIO教学,增强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载体注入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