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欣赏
项目四:现代花卉名作欣赏
一、《劲节冰魄》杜小亮作品
杜小亮,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16岁开始从师学习木雕,而后转向石雕创作行业。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将木雕的技法熟练运用在石雕创作中,擅长花卉、山水、动物等创作,作品构图清新自然、构思立意。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作手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工艺评比中获奖。
作者因材施艺、依色取巧,采用夸张和象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多层次镂雕、透雕、浮雕、线刻等多种传统精湛技艺,将上等的封门青冻石精雕细镂,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春暖花开,翠竹与梅花铁骨铮铮,经霜傲雪而屹立不倒的动人场景。
作品中,前部青色的优质冻石被雕琢为皑皑白雪和翠竹,多彩的后部石材被巧妙的雕凿为山体。积雪经过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厚实并且呈逐步消融的视觉效果。翠竹则枝繁叶茂,层次分明并且充满了生命的动态感。它虽为积雪压弯但却夸张地高近于峰,仍然屹立挺拔,让人无不敬佩其突显的“君子之风”。
山体的表皮都采用刀尖细细凿戳,使其形态更加粗犷自然、形象逼真。最后再配以雕有俏立枝头、暗香飘逸的梅花和在枝头嬉戏的喜鹊的底座,与上部和谐一体,不但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而且更加烘托了主题,令人赞叹不已。整件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是一件非常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上等佳作。
图4-19 劲节冰魄-杜小亮
二、 《相依为荣》林爱平作品
林爱平,1969年生,青田山口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受环境的熏陶,从小喜欢石雕艺术,13岁时就曾以少儿手工作品石雕《龙》参加少年绘画及美术劳作展览会展出并获优秀奖。初中毕业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先生为师、学艺,得到了大师的亲传,较好地继承了大师的技艺和风格。擅长花卉雕刻,善于利用石头的天然色彩,因材施艺。其作品艺术造型布局有序、雕刻细腻、层次分明。
作品以两只蝴蝶在花上自由采蜜为素材。利用天然的青田石花斑雕为蝴蝶,以黄色为花,青色为枝蔓。作品自然、生动、以色取俏、传统技艺得以尽情发挥。“流年似水,浮生若梦”。 看,那不正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忠诚的爱情而悲壮化成的蝴蝶憩息在幸福、甜蜜花海中吗?作者使蝴蝶这一传统题材因赋予新的意蕴而更具丰富、深刻的内涵。
图4-20 相依为荣-林爱平
三、《三蔬两味》陈小甫作品
陈小甫,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59年5月生,青田山口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1974年随父学艺,同年进入石雕三厂。17岁随名师学艺。1991-1992任浙江泰顺县石雕厂业务厂长。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等作品的创作,1995年9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0年被浙江省人事厅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石之韵,石之魅。该作品取材自青田封门红花石,作者依色取巧,将辣椒的红彤彤,扁豆和苦瓜的绿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传神动人。充分运用了镂雕、圆雕等传统技艺,刀工之下,作者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辣椒、苦瓜、扁豆,充满了健康的情趣,洋溢出富有强烈气息的乡土味道,也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之情。这是一件既有传承传统雕法又有新突破的典型力作。
图4-21 三蔬两味-陈小甫
四、《净无尘》徐伟军作品
徐伟军,男,1977年12月出生于青田县章旦乡。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首席技师,第三届丽水市科技新秀。擅长动物、花鸟镂雕。其作品善于取色精巧,突出力强,大气磅礴主要作品有《大地梦想》《天生一对》、《青山滴翠》、《龙门》、《清晨练习曲》、《回家真好》、《一壶乾坤》。2010年,浙江省政府授予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取材四川翡翠绿,依色取巧,运用了镂雕、透雕、浮雕等多种创作手法,精巧地将包裹在内的绿色冻石雕琢为吐露的新芽,将外包的土木色和白色冻石雕琢为枯皮嫩枝。一簇簇嫩绿的新芽晶莹剔透、形态各异,像刚睡醒的娃娃眨着惺忪的小眼睛,透着生命的活气,格外的纯净而诱人,没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了。土木色和白色的外皮造型自然生动,与底部雕有花草的地垫浑然一体,共同烘托出了那清新娇嫩而又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整件作品造型柔和美丽,是一件超凡脱俗的珍品。
图4-22 净无尘-徐伟军
五、《大榕藏经》叶军荣作品
叶军荣,男,1976年8月生于浙江省青田县,15岁开始拜师学艺,从事青田石雕创作,1999年初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牛克思习艺,主攻山水领域的雕刻创作,人物,动物,花卉等领域的雕刻创作也成就非凡, 2009年被丽水市人民政府评为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7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取材西安绿,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俏色用得妙,茎(经)叶分明清晰,色彩清爽却不显单调。雕工细致入微,树茎(经)遒劲沧桑,绿叶吐翠,从朽而出,一簇又一簇的绿叶,层层叠叠,严严实实,没有一点缝隙,有的只是勃勃生机和全部颤动的生命的展示。榕树象一位法力无边的千手观音,她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四肢(经,通茎),力图蔽护每一个与她有缘的行人,她为有缘的人遮风、挡雨,给人依靠,给人们以坚韧不拔的向上的启迪。作品富有禅意,安宁而美丽。
图4-23 大榕藏经-叶军荣
六、《灵芝》刘宙作品
刘宙,男,1976年5月出生,浙江省青田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从艺20多年,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类雕刻。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青田县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青田县山口石雕行业协会秘书长、石雕团工委书记。擅长雕刻山水、人物类题材。代表作有“二泉映月” “黄河之水天上来” “报春”等。
灵芝又名“不死药”,能治愈万症,灵通神效。作品取材封门红木,因色取俏,运用镂雕、透雕和浮雕三种创作手法,将上等的红木冻石雕琢为一株野生的灵芝。灵芝菌柄呈圆柱形、侧生旁枝,色泽鲜亮;菌盖成肾型,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而平截,稍微向内卷曲。整体造型符合野生灵芝的自然特征,可谓巧夺天工。灵芝上还有几只山间的飞虫栖息,与精雕有蕨类野草的底座一起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图4-24 灵芝-刘宙
七、《幽香通梦》 周蒋利 作品
周蒋利,男,1981年8月出生,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之子。作品《幽香通梦》获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采用金玉冻展现君子兰的一种气节,之所以取名为《幽香通梦》乃是实与虚,静与动的一种自然与和谐,作品的意境来自于作者心与心的一种碰击与喷发,选择自然而超越自然的雕刻风范。
图4-25 幽香通梦-周蒋利
【知识链接】
林伯正作品《稻鱼共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于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石雕专业高三实习生范远毅。现师从丽水市大师潘正伟,今天很荣幸能为大家讲解这件《稻鱼共生》。
这件作品出自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林伯正之手,充分展示了青田石雕因色取巧,因材施艺的特点。上身采用的是青田石中上等材料封门青,封门青质地温润剔透,肌里常隐有白色,浅黄色线纹。作者巧妙的将黄色部分巧取成稻穗,田鱼和花朵,青色做了水稻的叶子,远山还有小鸟。主体物水稻采用的是青田石雕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镂雕。看它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精妙而又大气。每一条叶脉,每一粒稻子都逼真到犹如从田间走来。鱼儿在稻田里追逐玩耍。阵阵微风吹过,成熟的稻穗时而佛过水面,吸引着水里的鱼儿跃出水面与它嬉戏游玩。稻花香里说丰年,看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与舒展的叶子随风摇摆,花儿争相怒放好一派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啊。
图4-26 稻鱼共生-林伯正
为了丰富作品内容,作者将多余的石料取成了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山前小花含苞待放,远山隐约,重峦叠嶂。山边鸟儿悠闲的飞着,让人感受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下身的底座采用的是封门三彩,将黑色的取成了肥沃的土壤,并顺着石头的天然纹理或水草或小蘑菇或石头,错落点缀,相映成趣。整件作品上下呼应浑然一体,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写意与写实巧妙的结合。
林伯正在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和联合国教科组织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2001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传略被载入中国艺术名人录。2004年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稻鱼共生》曾荣获2003年中国玉石石雕作品天工奖银奖和最佳工艺奖。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林如奎是青田石雕界的泰斗,曾在1992年,中国邮电部以青田石雕界四位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代表作为题材发行了四枚青田石雕特种邮票,其中便有林如奎一经问世便轰动艺坛的高粱,有人曾这么赞美它,是一首清新淳朴的田园诗,一阕最美的丰收赞歌。没错,他就是林伯正的父亲,也是他的老师。林伯正自幼跟随其父亲学习手艺,继承了他父亲高粱的创作技艺,试图突破,开始了稻谷的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稻鱼共生据说是从其父亲创作高粱的底座上得到的启发。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址保护项目之一,也是亚洲唯一一个农业文化遗址保护项目。《稻鱼共生》完美的将青田当地的人文与风景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意境深远。
我的解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传统山水作品赏析
一、《峭崖到翠》杜正清作品
杜正清,1912年9月15日出生,青田鹤城镇人。15岁开始学习石雕技艺,满师后在青田水南、山口、方山、城镇和温州、普陀等地帮人做石刻。1952年在水南自立石刻小组,接受温州、杭州等地订货。1955年加入城镇石刻小组。1958年被选派到辽宁省海城县美术雕刻厂传授雕刻技艺。1963年,调回青田县石雕厂。1976年至1981年,应聘在安徽省固镇县工艺美术厂当石雕师傅。1979年,创作的石雕作品“嫦娥奔月”、“高峰山水”参加了安徽省工艺美术展览。
他擅长雕刻山水,所作山峰突兀挺拔,布局气势雄伟,颇具中国山水画意;树木、亭阁、人物的造型浑厚古朴,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作品被多次选送到国内外展览。
晚年作品如“蓝钉山水”、“黄皮山水”,皆能巧夺天工地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及质地,或在坚硬的“蓝钉”间隙之中,或在紫岩的表面色层上施以雕技,取得质感强、色调对比醒目的艺术效果,虽小巧而引人入胜。杜正清擅长雕刻奇峰怪石,作品突兀挺拔,风格遒俊,颇具中国山水画意蕴。
《峭崖到翠》这件作品创作于1983年,雕刻的是张家界一类地貌的风景,采用了圆雕造型布局,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自然险峻。山间的小道崎岖难行,但却条理清晰。山间的悬崖绝壁上长满了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峰顶上密布着经过艺术夸张的亭台楼阁,这些楼台建造在斜峰上,充满凌空的险峻感,令人称奇。并且每一座楼台都经过精镂细雕,雕梁画栋,十分细腻精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前面的亭台里面有人物在其中观赏风景。而后面几座古朴雅致的楼房则在山林间若隐若现,充满神秘感。作品人物虽小,从其动态可以看出表情。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特别,是杜正清山水石雕的典型作品。
图5-1 峭崖到翠-杜正清
二、《奇峰秀色》 周悟青作品
周悟青,1937年11月23日出生,青田鹤城镇人。16岁开始学石雕,1955年参加城镇石刻小组,擅长雕刻山水。其作品线条流畅,风格苍润古朴。1958年,被选派到辽宁省海城县美术雕刻厂传授石雕技艺。1963年,调回青田石雕厂。1972年,创作的石雕“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被刊登于浙江《工农兵画报》。之后,又有多件山水作品被选送赴日本、美国等地展览;1978年,其作品“高峰山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青田石雕博物馆收藏。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奇峰秀色 》这件作品的山峰造型吸收了杜正清的风格,大山气势磅礴,倚天拔地。作品的风貌近似黄山的景色,奇峰耸立,树木茂盛,亭台楼阁隐映于山林之中,清新幽静,令人心旷神怡。山峰陡峭险峻,高低不等,峰峦表面还用雕刀的刀尖戳成凹凸不平的状态,形态更为生动百变。山间的树木也都进行了巧妙的放洞,使作品更为玲珑。松针镂雕成薄薄的金钱状,尽显装饰美。亭台楼阁的柱子、屋檐以及窗户都被镂雕得十分精细,在山谷林间若隐若现,似可游可居,此作之精美非大家莫及。
图5-2 奇峰秀色-周悟青
三、《江南春》韩占鳌作品
韩占鳌(1916—1999年),青田鹤城镇人。15岁开始学习石雕技艺,1955年进入城镇石刻小组,1957年调往山口石刻厂。他擅长雕刻松、竹,作品细密精巧。1978年,创作的“松竹”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9年,创作的《松鹤梅鹊》被选送法国展览。 他精心创作的《江南春》作品石色纯净,质地通灵,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在1982年的全国石雕产品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件作品是韩占鳌先生的代表作。他以圆形插屏形式,采用开窗的表达方式,通过圆窗展示窗外的江南美景。作品内容中有松树、白桦、柳树、亭台、水波、远山等景观,树木茂盛,柳枝随风飘动,水波荡漾,展示了江南优美的景象。作品中,作者还采用了镂雕、透雕、高浮雕、线刻等多种工艺,将江南的青山绿水、烟云松鹤、柳叶花亭等都融合于一体。下配龙凤呈祥底座,更加突显了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氛围,让人对江南美景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向往!
图5-3 江南春-韩占鳌
四、《西湖烟雨》 叶守足作品
叶守足,著名雕刻艺人(1917——1977年),青田城镇水南人。15岁开始学习石雕技艺。1955年参加城镇石刻小组。他的“山水”雕刻技艺,在同行中备受称道。其作品讲究布局,刻画细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他因文革政治运动受冲击而染病,停止艺术创作,直到病故,终年只有60岁。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1958年,他随同美术工作者赴杭州,仔细观察、默记西湖景色。回厂后共同设计了大型石雕“西湖烟雨”。
该作品以扇形大插屏形式,采用鸟瞰构图,运用了浮雕、镂雕相结合的技术,纯手工将西湖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写实地表现出来。同时,巧妙利用尧士紫檀花石的色彩,将其处理成烟雨天空和山水,色界过渡非常自然。烟雨朦胧之间,杨柳随风飘拂,湖面波光粼粼,山水楼台近大远小,充满了无尽的中国山水画意蕴,精雕细刻了西湖广阔秀丽的景色。下部再配以木制龙头底垫,不但减轻了整件作品的重量,同时也同上部实现了完美结合,是当时少见的成功作品。
据说作品完成后曾要送省政府,有关领导以作品颜色过于灰暗,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光明基调而未被接收。2004年杭州西湖博物馆筹建期间,曾来以重金征集过这件作品,未能如愿,所以这件作品尚存青田石雕博物馆。
图5-4 西湖烟雨-叶守足
五、《天堑通途》林达仁作品
林达仁,1943年1月生,青田山口人。1954年从师学艺,1956年进入山口石刻合作社工作,1964年调到青田石刻厂。石雕技术比较全面,尤长于雕刻山水。他对运用传统技艺、表现山水新题材作品的创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他创作雕刻的《南京长江大桥》、《长城》等作品,均受到艺术界的好评。1977年,作品《井冈山——茨坪》被天津博物馆收藏;“金鱼”被选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田石雕》明信片。1979年,出国定居美国。
这是一件现代题材作品。以前青田石雕界中雕刻高峰山水或者江南亭台楼阁作品的艺人比较多,而雕刻现代江河桥梁作品的则寥若晨星。大概到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些艺人开始有所创新。在此期间,青田石雕厂创作组也曾组织创作一些佳作,但在“文革”时期都遭受摧残和流失,《天堑通途》是侥幸遗留下来的作品。
这件作品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原型,创作于1971年,是石雕创作中的一个重大题材。作品基本写实,两边的桥头堡以及铁路公路两路并用的特色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分别对远山和桥梁采用了平远透视的表现手法。以正面平视构图法,使南京长江大桥显得非常深远而雄伟,南北两岸由近到远的风景一览无余。境界开阔,令观者心胸舒展。作品中,铁路钢架的内外两层粗细结合,层次分明,一丝不苟。作品风格写实,以桥梁构建为主体,技法难度极大,堪称神工鬼斧。
图5-5 天堑通途-林达仁
《江山如此多娇》牛克思作
该作品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整个画面。作者用浮雕、线刻的技法雕刻出作品中的流水、云雾、烟霞,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又以浮雕、浅镂雕的技法精细地雕刻出树木、楼宇,两者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树木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有流动迂回之势,气韵生动。作者巧妙运用了各形式要素间的节奏与韵律,富于变化美,整体形成了带有感情的生命形式的视觉趣味,具有抒情的意味,使作品达到了节奏感和谐的自然美感兼存的艺术效果。
该作取材周村夹板石,作者在创作中因色取巧,区分青与黑,青为树木房屋,黑为奇峰怪石,两色对比强烈,又采用了高远透视法,立体感突出。构图上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主体是楼宇,宾体是高山,楼宇在整件作品中所占空间不大,但刻画得具体、细致,位置也很突出,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主峰与侧峰有朝揖之意,使画面向心聚拢,且雕刻较实、较概括,没有给人造成以喧宾夺主之感,为主体做了极好的衬托。作者在有限的石材上展现出了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气势,是一件集石之名贵、意之深远的山水佳作。
图5-7 江山永恒-牛克思
《赤壁怀古》林观博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赤壁怀古》
作品《赤壁怀古》作于2003年。曾荣获2003年青田县年度精品评比金奖、第二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国石天工奖金奖。作品以青田名贵石种封门金玉冻为原料,以苏东坡的诗词为题材,精心构思创作。
以青黄分明的金玉之上部为精妙入微的楼庭屋宇,中为大朴不雕的峭壁,下为诗人迎风面对大浪淘沙感怀英雄豪杰。在线条处理上,纵横穿插,虚实相生,留出大片空间,那是时空的怀想。在整体效果上,运用青田石雕的传统技法,结合中国画的写意,再现了历史的雄阔和诗人的感怀之情。苏轼的《赤壁怀古》是其人生况味的感怀,一件真正值得称道的作品,除了其技术层面上的意义,更应注重其丰厚的内涵,且只有将内延与外延两者有机结合,方能达到一定高度上的境界。林大师说:诗人的大气、雄伟、豪放,自远去的时空浸润着我,雕琢此作,一切功利皆灰飞烟灭。
图5-8 赤壁怀古-林观博
《观沧海》张爱光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张爱光的《观沧海》这件作品借用的是曹操《观沧海》的诗词情景。它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后,归途中登上碣石山 观看沧海的壮丽景色时创作的。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宏伟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在张爱光这件山水石雕《观沧海》中,作者亦是沿用诗词的描绘来塑造情境。左侧刻画的是胜利归来的曹操大军,曹操在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站在揭石山上,人物造型古朴简洁,颇有古意。在他身后跟随的则是千军万马,隐藏在高山之后的战旗、兵马,愈发凸显出声势之浩大。石雕中部是巍峨嶙峋的高山,山脚及山腰长有饱经风霜的苍松,雕刻细腻,极具情态。
右下方是浩荡的江水,湍急的水流中又夹杂着朵朵浪花,充满着力量。雕刻家在刻画水流时,极有可能受到绘画中对水流的描绘,因为在绘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图像。流动的水势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动感,又与矗立的静态山峰形成对比,寓动于静,增加了画面层次。
在雕刻手法上,作者似乎无意于精工细琢,大片的山石几乎不事雕琢,仅仅作了简单的打磨处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松树的刻画,使用了青田石雕富有特色的镂雕手法,尤其是大片的松针,层层堆叠,极富立体感。对人物的雕刻上,作者巧用圆雕手法,人物面部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直视前方,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侧看,都显得和谐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巧色”的使用,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成外披的披风,其他部分则被雕刻为人物的肌体,不同色彩之间相互衬托,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图5-10 观沧海-张爱光
《独钓寒江雪》 马兵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石雕作品《独钓寒江雪》蕴含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孤寂清冷的展示了人在天地间空旷与苍凉的空灵之美。寒冬,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茫茫寒江之上,披蓑戴笠的渔翁纵一叶孤舟,端坐船头,兀傲风雪,不知坐了多久,他的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用钓竽钓那茫茫的一片江雪。
案上云山,小中见大,作品取平远布局,用俯视的角度,将人的视线从空旷的天地间,引到茫茫的雪山,再到江中一隅,聚在渔翁身上。作品左边的通透的积雪凝固静寂,右边灰黑的山崖山势险峻,近处青松被积雪覆盖,苍劲的枯树低枝迎风傲立,江水微波荡漾,细腻而柔美,水的灵动打破了山的寂静,使作品凝重而富有生气,大空,大静,冷凝,压抑,悠闲,自在……种种意味迎面而来。
孤舟蓑笠翁,似钓非钓,钓而不以钓为钓。他真是在用钓竿钓那江雪么?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在这空旷纯净的雪天里,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大孤独、大寂寞由是生焉。其生发出来的超然于物我的意味,不正是与天地同体浑然无我的大自在精神境界嘛?孤独的智者站在思想绝顶处的意境,苍凉中给予人无尽的人生感喟。
图5-11 独钓寒江雪-马兵
《梅妻鹤子》徐永丽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山园小梅》
梅,冲寒斗雪、冰肌玉骨、孤高自赏,自古就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仙风道骨,象征着超凡脱俗。北宋诗人林逋(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躬耕农桑,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其“梅妻鹤子”,后人以此比喻清高自爱、不染俗尘或隐居自乐的出世思想。
石雕作品以《梅妻鹤子》典故为题材,描绘的是林和靖在众芳摇落的梅园里荷锄品茗,怡然赏鹤的田园生活。疏疏落落的梅花,横斜交织的纤枝,投照在清浅的水中,倒影便浮动荡漾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清香。身处梅林之中的林和靖许是锄地累了,起身,倒一壶清茶,与身边的鹤交谈,一鹤引颈倾听,一鹤回身梳羽,清风徐来,暗香盈袖,人鹤相看两不厌。田园生活的淡然,与世独立的悠然,心灵自由的怡然,跃然于作品之上。
作品将石料中最纯净的色彩取作为人物的主体部份,石料中的杂色分别巧妙的运用在枝条与山石之上。层次分明的色彩,渲染了朦胧的意境。晚霞绚丽的黄昏时光里,人物和鹤位于作品的左下方,前景清晰精致,朵朵怒放与含苞待放的梅花在未消融的冰雪中疏影横斜、傲然独立,远山云气缭绕、雾失楼台,水波隐隐荡漾。
构图上,作为主体的人物只占作品的十分之一,但是通过仅十分之一的比例,以点带面,将人物与山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拓展的非常宏大。在雕刻的技法上,仙鹤采用了圆雕,人物采用了半圆雕、梅花则根据远近与虚实采用了浅浮雕和镂雕两种技法相结合。这件石雕作品具有很强的中国画意味,整体画面感强。而作品的整体风格更具有文人画和小品画的气息。
图5-12 梅妻鹤子-徐永丽
六、《南屏晚钟》 卓乃枢作品
卓乃枢,男,1969年出生,现为青田县第八届政协委员、青田县石雕行业鹤城镇协会秘书长、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进青田县石雕厂学习技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爱廷,1998年创办石雕创作室“卓艺坊”。
作品多以人物与山水搭配,情景交融,渗透浓厚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梦西湖》、《印象西湖》、《赤壁》2004年参加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中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能手。2010年8月被浙江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南屏晚钟》卓乃枢作
作者依色取巧、因势造型,采用多层次镂雕、浮雕、以及线刻等创作技法,将上等的青红色冻石分两个层次雕琢为南屏山在夕阳映照更显魏峨挺拔的景象。前层红色的冻石被雕琢为被太阳映红了的南屏山前的河畔,蜿蜒曲折深入山林的山阶,拾阶而上回家的人们,以及葱郁茂密的树木和亭台楼阁。石阶弯曲而又层次分明;树木枝叶繁茂,叶子都经过精细的镂刻,有条有理、错落有致;楼阁有层有次,雕梁画栋都经过精雕细镂,造型古朴美观、典雅又不失大气;门口站着一位老翁,好像正翘首企盼着山下归来的家人。后层的青色冻石则被雕琢为绵延的群山以及森林,与前面的红色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的烘托出了南屏晚钟的绚丽景象。整件作品取色巧妙,布局合理,是一件非常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品。
图5-13 南屏晚钟-卓乃枢
《黄河颂》林建新作
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壶口》
林建新大师气势磅礴的山水之作《黄河颂》,规格为75*36*28,采用黄褐相间的夹板石,将黄河上最壮观、最有气势的景象——壶口瀑布凝于一瞬。
该作品规格硕大,依色取巧,依形取势,在保持石料原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夹板石的色块与纹理。巍峨高耸的崇山峻岭之间,巨大的水流从高空中倾泄而下,浑厚、凝重而又猛烈,飞流直下的瀑流跌在石上,撞上崖底,卷起千堆雪。而不能尽收壶口和已冲入谷底的水流,它们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如丝如缕……
水的各种形态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人情感中的喜、怒、哀、乐、怨,历经千回百转后,仍勇往直前。黄河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吗?石虽止,意犹活,观之,如置身其中,谷中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涛声隐隐震耳欲聋。崖边观瀑的老者与顽童、独具民族风情的生活场景,更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油然产生对壮美山河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该作品秉承“大朴不雕”的原则,风格大气简约,小到线条刮磨,大到空间布局,没有刻意修饰经营,仿佛随心赋形,气势豪迈,意境恢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的震撼。
图5-14 黄河颂-林建新
《踏歌行》刘宙作
作者依色取巧、依势造型,运用了多层次镂雕、透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将黑色的上等冻石巧妙的雕琢为山峰。山峰巍峨陡峭、险峻而又秀丽。将青色冻石巧妙的雕琢为山间的针叶林、巨大的飞瀑、山下的江河、河岸上的松柏翠柳、亭台楼阁,以及泛舟赏玩的诗人。松柏翠柳和针叶林的枝叶雕刻的非常精致细腻,并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飞瀑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磅礴大气、一泻千里。诗人仰望四周,深深的沉醉在这秀美壮丽的景色中。整件作品,布局合理,技法精湛,是一件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金山胜景》陈建毅作
“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号称“江心一朵芙蓉”,这句话指的就是金山。岁月千年,金山盛景融入青田石雕,这一结合使作品充满了“清风明月,近山远水”的意境。从技艺而言,作品充分运用了镂雕、圆雕等传统技法,兼容了亭台楼阁、山水、帆船等,一古一今,一虚一实,尽现自然山水之壮美。作品呈现四面碧空万里、江天浑然一色的美景,让人不禁感叹“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
图5-16 金山胜景-陈建毅
人物名作赏析
《武松打虎》 朱正普作 。
“武松打虎”所用石材黄青田,又称青田黄,是石质稍粗的普通黄色石料。色调上有淡黄、中黄、老黄、焦黄之别,质地脆软,结实不透。作品题材取自京剧《武松打虎》,运用了小中见大和夸张的手法,将武松雕刻得比老虎还要魁梧,武松神情威猛刚毅,霸气十足,一手紧握钢拳,一手力压虎顶,袖衫拂处,尽显伏虎神威。作品将武松的力度与威力,老虎无可奈何被武松制服翘尾讨饶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武松那英勇威武的雄姿,降龙伏虎的神态,更具永久的艺术魅力。
图6-9 武松打虎-朱正普
《亲切交谈》 杨楚照作
《亲切交谈》作品再现了毛泽东主席会见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的真实历史场景。作者杨楚照以封门三彩为载体,通过以色取巧、因材施艺的青田石雕传统技法进行构思创作,线条流畅自然,形象生动逼真。黑色石材雕刻成加纳总统的脸部、肩膀裸露的肌肤;青白色石材雕刻成身披的长袍。光鲜明亮的金黄色石材雕刻为毛主席的头部,凸显出主席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身为国家元首的伟人风范。
作品中人物距离安排也是恰到好处,太远则不亲切,太近则无尊严,它将客观存在的人物和事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呈现出深刻的高度统一。
图6-10 亲切交谈-杨楚照
《千里雄风 》 林耀光作
“千里雄风”这件作品创作于1981年,1984年曾获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作品展现了东汉末年,关羽离开曹营千里走单骑的盖世雄风。作品所采用的石材为纯正的萧山红石,恰好适用于关公与赤兔马。人物造型既写实又夸张,威武不凡。
关公骑马奔走,胡须与斗篷随风飘舞,青龙偃月刀经过艺术性夸张,横跨马的首尾,更显霸气十足。坐骑赤兔马马头稍斜,脚踏祥云,筋脉突张,姿态生动自然,不仅展现了赤兔日行千里的飞驰速度,也同观众产生了情感交流。底座为树根垫,不仅减轻了作品的重量,而且将整件作品托起,使作品更加形象高大。整件作品艺术造型和构图布局都独具特色,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
图6-11 千里雄风-林耀光
《满载送市场》 朱正普、张爱廷、周百琦合作
这是一件集体创作的组合型作品。三位大师都特别擅长人物雕刻。作品由5组人物构成:两孩童挑白菜为一组,旁边扛着丝瓜的为一组,推拉着满载果蔬的车子的两孩童为一组,敲打乐器欢庆的两个孩子为一组,最前面拿着硕大的向日葵的大女孩为一组。
组合中以张爱廷大师的人物雕刻为主,人物造型是张爱廷式民族小孩的典型风格。作品采用的青田黄石石材比较老,近似黄金耀,非常适合用于人物雕刻。作品中,推拉车子的孩子体态生动、劲道十足,敲锣打鼓的孩童的动作也很夸张,9个孩童个个面带笑容,稚趣机灵,活泼可爱。作品布局大气,形式新颖,情节合理,人物之间相互呼应,气氛热烈。作品构思别具匠心,既使作品充满童趣,也更加活跃了气氛。虽然“大跃进”的浮夸受到了人们的批判,但这件以夸张手法创作的艺术精品,永远受到人们的赞赏。
图6-12 满载送市场-朱正普、张爱廷、周百琦合作
《喜悦》 张爱廷作
这件作品是张爱廷众所公认的杰作,影响力极强。以前青田石雕没有玉米类作品,自这件《喜悦》问世后,石雕艺人们纷纷效仿。
《喜悦》问世,有一位温州商人赶来求购,出120万元的高价。大师与好友崔沧日和夏法起商量,最终决定将这件最为得意的作品保留不卖。之后又有很多商人前来想以高价收购,但是都被大师一一回绝了。2006年青田石雕博物馆成立以后,大师毅然将这件作品捐赠给博物馆,此时《喜悦》早已价超千万了。
这件作品以“喜悦”为主题,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传统民间造型的孩童和硕大的玉米将喜悦充分地展现出来。作品中,孩子拿着各种乐器,在玉米上吹奏击打庆祝丰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作品整体感强,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精镂细雕,根据黄色和青色石材的分布,巧妙地将其雕刻成玉米。玉米颗粒饱满,即将成熟,展示出丰收的本质内涵。玉米上缠绕着小葫芦和藤蔓,使玉米更加生动形象,不仅丰富了内容,更使作品具有层次感。最后再配以紫檀花石底垫,整件作品显得更为厚重稳妥,精美大气。
图6-15 喜悦-张爱廷
《知鱼之乐》马兵作
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秋水忆长天,千年之前,濠梁之上,两位智者面对出游从容的儵鱼展开了一场饶有趣味的辩论。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其中深蕴庄子哲学,引人深思。
青田石雕作品《知鱼之乐》构思源于此典,将千古哲学的思辨场景瞬间凝于石上。作品中两位人物被刻画得异常生动。上方的智者庄子须髯飘逸,一派仙风道骨。他的脸侧向右边,左手持扇,右手食指微抵额际,目光下视,眉毛上抬,兴致盎然地看着水中的游鱼,唇须微张,正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下方的智者惠子,则是向左侧身俯视,手指水中的游鱼,嘴角上扬,眼中闪过狡黠的表情,似乎对庄子的观点不以为然。二人表情饶有趣味,极具动态,仿佛将人带入他们一会睿智遐思,一会针锋相对的雄辩现场,而人物的心理特征也在微妙细致的刻画中呼之欲出,可谓神形俱备。
作者在创作中,对原石质地纹理和石材自然色彩的处理巧妙恰当。作品色彩是棕褐色到棕黄色的渐变,它顺势而雕,刻意保留斧凿之痕,有着古朴的时间厚重感。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深谙体积与线条的奥秘,在充分运用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人体雕塑,解剖、结构之美学,作品简约大气,衣纹线条飘逸流畅,人物骨骼比例协调,去料把握精准到位,筋脉、肌理隐约可见,给人以强烈的生命力之感。作品虚实对比强烈,位置经营上也别具用心。人物的颜色一冷一暖,一阴一阳虚实结合。人物的位置一高一低,一左一右,动作一开一合,上下呼应。人物面部神情作极细致的刻画,而身上衣纹则寥寥数笔,边缘与石纹自然融和,使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底座上的几条游鱼,则用写意的手法勾勒,与主体形成呼应,烘托出作品背景内涵,意韵生动,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6-18 知鱼之乐-马兵
《海棠春睡》徐永丽
一片春心付海棠
在明代,苏州画家唐寅曾画过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诗曰:“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这首诗中,唐寅将美人的惆怅付与一只海棠之上,借以叹惜她的哀愁。将美人与海棠花相联系,并不是唐寅的独创,早在唐代唐玄宗就曾以海棠花比作自己心爱的妃子杨玉环。
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曾记载,唐玄宗约杨贵妃一同赏花,杨贵妃因熟睡未醒,眼波迷离姿态娇慵,玄宗见后,觉得很有一番美人性致,不禁感叹道:“海棠睡未足耳”。玄宗觉得杨贵妃熟睡的样子,犹如清晨带有露珠的海棠,从此“海棠春睡”就成为了汉语中一个暗含“睡美人”意象的美妙词汇。
这件《海棠春睡》石雕作品,表现的自然也是杨贵妃熟睡时的情态:斜靠在软榻之上,头发挽成高高的美人髻,轻盈的罗衫下是雍容的体态,尽显华贵之气。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作者着力保持古雅的气韵,面部的刻画,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滑光泽,都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雕刻家在技巧上突出运用“线”的描绘能力:人物面部和肌肤的刻画稳重准确,细劲而有弹性;纱衫和长裙的雕刻挺拔有力,刚柔相济;发际的勾线根根可数,刀法飞劲;服饰的线条刻画自然流畅,工细而不刻板。雕刻家善于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象的质感和美感,充分显示出中国石雕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的魅力。
再看看作品中的海棠花。海棠花因为在盛开之时,花枝招展,柔嫩妩媚,仿如美人的面孔,所以古人常常把海棠和美丽的女性联系在一起。在这件作品的下部,作者就将下部大片的胭脂红巧妙的雕刻为几朵盛开的海棠花,热烈而奔放,它与沉睡的美人一起,共同营造出 “海棠春睡”的主题。
对人物的雕刻上,作者主要以圆雕手法为主,注重作品的立体感和整体表现,生动又传神;对海棠花的雕刻,作者则选用浅浮雕的手法,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上接近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尽管在同一件作品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和技巧,但却将它进行了完美的和谐统一。这种大胆的融合的创造,才成就了这样一件人物石雕的典范。
图6-19 海棠春睡-徐永丽
《竹林七贤》徐永丽作
竹林中的隐逸名士
魏晋之际,政治黑暗,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一群不愿同流合污,纷纷退出官场的文士,他们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论诗,谈玄论道,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他们成为隐士的代表,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也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
作品以青田周村夹板冻为创作石材,整体外轮廓就是一个竹子的形状,极具形式美感。深色部份处理成遒劲的竹子,与主题的意境浑然一体。茂竹修林中,七位名士们或端坐抚琴,或弹瑟相和,或悠闲品茗,或谈经论道,或切磋书法,每个人的神态动作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美感。构图上,作者将七人安置于画面的高低远近位置,疏密得当,聚散有序,布局井然,虚实相辅相成。
在作品左下方有两片夺目的红叶,那是竹林七贤满腔热血的象征。红叶的雕刻以一抹亮色突出重点,在视觉上给人更唯美的感觉。整个作品中红叶与极尽雕琢的右方人物群,形成疏密对比和对角的对称,使构图更加稳重与均衡。作品在技法上以高浮雕为主,高远式的构图加深了作品的视觉空间的高度,拉伸了作品的纵深感。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使文人对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老庄哲学情有独钟,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竹林七贤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青田石雕作品《竹林七贤》雕工清新脱俗,展示了古文学与今工艺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及思维理念。
图6-20 竹林七贤-徐永丽
传统器皿雕刻名作赏析
一、《花瓶》吴如乾作品
吴如乾(1925—1998),青田石雕名艺人,擅长花鸟、炉瓶类题材。
《花瓶》本是对瓶,取其谐音“平”,寓意和平。1956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到杭州访问时,浙江省政府将《花瓶》之一作为国礼赠送给他,祝愿中苏两国和平共处,友谊长存。
四季花瓶以独一无二的芥菜绿为石材,运用椭圆开窗式和浮雕手法雕刻,整体稳重饱满。瓶口以回文作装饰,瓶颈两侧为对称龙耳,底座为云纹象形墨青石,造型古朴、花纹秀美。剩下的这只于2006年青田石雕博物馆落成之际,馆藏陈列于博物馆国礼专柜内。《花瓶》为中苏的友好外交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7-1 花瓶-吴如乾
二、《球瓶》朱振良作品
朱振良,1958年曾被选送至浙江省美术学院进修,擅长多层次龙凤连环瓶雕刻。名作《烟缸新生》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球瓶实为九龙连环球瓶,是青田镂雕技艺中登峰造极的一件作品,迄今为止石雕界能雕出能够层层转动的九层球的大师只有朱振良一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球瓶的独到之处在于顶部的球,共有九层,每一层都能独自转动并各有花纹。颈部两边的象头四耳环,都是由原石雕刻而成,左右高低、大小都十分匀称。瓶身为雕刻精美的九龙戏珠。群龙姿态各异,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并被赋予了艺术的美。最后底部再配上红色石垫,使作品整体更为稳重高大。不愧为青田石雕的扛鼎之作。
图7-2 球瓶-朱振良
三、《狮炉》留岳川作品
留岳川擅长雕刻“司法货”(指雕刻格式规矩的作品)。他雕刻的石章盒子,不论如何放置都很稳妥,四面都自然紧密,非一般人能够做到。
此炉实际上是狮顶象头炉,狮子在炉盖上,炉身为象头形。作品取材上等封门黑,石头润泽靓丽,雕刻为炉瓶十分合适。作品设计巧妙,狮子、象头炉身以及整件作品的构思造型都非常完美。现在用高科技机器都无法雕刻出这样好的效果。
炉盖上的狮子形象雕刻得非常生动,狮子脚下有钱眼,可以让炉中的香味散发出来,美观而实用。象头炉身两边的吊环由原石镂空而成,圆润对称。炉身上的双狮戏珠球也左右对称,栩栩如生。作品稳重饱满,古朴典雅,是青田狮炉作品的典范。
图7-3 狮炉-留岳川
四、《狮球》阮伯光作品
阮伯光,擅长动物、山水雕刻,精通青田石雕传统镂雕技艺,尤其擅长狮球类作品的创作。
一直以来,狮球因其所蕴含的吉祥意义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因此,狮球成为青田石雕艺人们经常创作的题材,也曾经是青田对外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虽然规格大小多种,但形式基本相同,都为普及品。而这件狮球恰好是当时同类产品中比较大型且最为精美的。
作品上下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只狮子和球。每只狮子雕刻得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狮子的头比较大,显示出狮子的雄伟气势。毛发精雕得既像真狮子,又经过艺术美化,接近民间舞狮造型,很有装饰性。狮球精镂细刻,球的表面为难度很高的金钱眼,每个钱眼都需规范整齐,操作时要一丝不苟。狮球成败在于球,球眼破损不可补救,整件作品都将报废。
这件作品镂雕技艺炉火纯青,是青田石雕中狮球类题材创作水平的象征作品。
图7-4 狮球-阮伯光
五、《熏炉》周南康作品
这件作品为仿古熏炉,材质是紫檀纹石,上有黄灰色条纹,粗细疏密相间,若行云流水,其色调古雅,雕刻成器皿,似斑铜铸铁,极为古朴。
作者吸收了玉器、青铜器的造型风格雕刻而成的。熏炉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多陈列于室内,在其中放入檀香等香料,专门用来熏香衣物和改善室内空气。这件作品顶部为昂首翘尾的神兽,盖子的两侧为象形对称耳,盖身经过精细的镂空,上面还细腻地雕刻着回纹。瓶身两侧为吊环,由原石纯手工镂空而成,非常匀称精美。
作品色彩总体为紫檀色,但是纹饰丰富,使作品没有沉闷的感觉。由于色彩及纹路的变化,作品既古朴稳重,又鲜明靓丽。作品设计新颖,刻画细腻,瓶中的云纹、龙纹、回纹雕刻得规范细致而又清爽自然,远远望去就如古代真实的青铜熏炉。如此精美的作品真实展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
图7-5 熏炉-周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