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花旗街的由来
青田山口村中心有一条欧美样式的小街,十分别致,极为吸引人,村人都叫它为“花旗街”。关于它的建立,据说得从20世纪初说起。
当时,山口有二个名叫阿巧、阿竹的石雕艺人,聪颖好学,心灵手巧。他俩从名家书、画艺术中得到启发,冲破了青田石雕传统作品内容单调、直白、死板的创作模式,根据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古典名著内容为题材,创作出了石雕《水满金山寺》和《关公单刀赴会》。这二件作品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一出世即被山口一个名叫金美斋的石雕经营商看中买走。
金美斋头脑活龙,虽经营石雕多年,但从没见到如此新颖的石雕佳作,如获至宝,好多人向他求购都舍不得出手。有一天晚饭后,他无事到村外去散步,偶然看见一班人围坐在村中心处的一颗大树下兴致勃勃地听一个老头闲聊,于是也端来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原来,老头讲的是一个艺人出洋贩卖石雕发了洋财的传闻。听着,听着,不由得羡慕起来,心想:既然人家能到国外去卖石雕挣洋钱,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去试一试呢?
主意一定,金美斋就打起了行装,将《水满金山寺》和《关公单刀赴会》二件精品随同其他“图书”货一起装箱,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在纽约街头,金美斋象其他小贩一样挑了一个位置摆起了地摊。图书货刚一摆出,即招来了路人的注目。从没有看到这种似玉非玉、似蜡非蜡工艺品的外国人,感到非常新奇,尤其是对《水满金山寺》:只见那惊涛汹涌的江水和高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条指向山林深处蜿蜒曲折的石径,旁边翠竹丛中露出寺檐一角,悬挂着的风铃随风飘荡,白娘子、小青率领虾兵蟹将直追恶和尚,法海夺命而逃,丑态毕露,竟钻进了石罅中只露出半身红色的袈裟……作品造型宏伟大气,场景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人物形像栩栩如生;再看那《关公单刀赴会》:一艘停泊在港口的战船上,“关”字大旗迎风招展,岸上东吴兵林立,个个握枪执剑杀气腾腾,关公气度浩然,一手拉着鲁肃,一手握着青龙刀欲跳过船,一幅英雄盖世的样子,让人看后拍手叫绝。这二件巧夺天工的精美之作,被洋人视为珍宝,当即就被美国富商看中,并各以1000美金的高价买走,其他的“图书货”,也随之被销售一空。
金美斋初次出洋,便旗开得胜,不但发了一笔石雕财,而且使青田石雕在海外的声誉鹊起,身价百倍。金美斋在海外的石雕生意也越做越大,回国后第一个在山口的村中心位置按美国住房样式建起了一幢“花旗楼”。后来,许多石商、艺人看到金美斋出国经销石雕发了洋财,非常羡慕,也纷纷仿效,形成了出国推销、贩卖石雕的群体,从而也带动了青田“图书货”行业的兴旺。
从此,“花旗银”(洋钱)源源流入山口,山口村的“花旗楼”也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街道,“花旗街”由此得名。